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
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关于细菌的突破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②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3)德育目标①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②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重难点分析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用肉眼难以观察;细菌靠分裂生殖,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2)难点: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教学分析(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学生对细菌的发展史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有差距的同学,不失时机地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二)教学设计
f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慎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