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世界的主流,但关于国民体质对于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的担忧仍然能够激起强烈的共鸣。自2003年以来,社会性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日益成为焦点问题,这也是反映中国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其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涵盖所有的社会性事业。而这些社会性事业包括体育,其基本弊病都是一样的:供应不足,收费昂贵,群体和地区之间存在严重不平等。就体育事业而言,有些政府部门还没有从各级赛事的“金牌战略”中转过身来,把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全民体育上。相反,在国内的一些花费巨资的体育赛事中,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却在丧失,有的运动会日益成为各区域性代表队瓜分奖牌的分蛋糕游戏。全民体育的滞后,迟早会对竞技体育形成巨大制约,也就是说,举国体制出金牌的战略迟早会碰到自己的边界,因此,全民体育的发展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应成为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提高的必要条件。
f6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已故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先生有一句名言:“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张伯苓也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不懂体育的,不应当当校长。”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格教育日益引起学校的普遍关注。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影响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这种学生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体育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新大纲强调“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提出要“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