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之区别简述
文学院
20081110243刘明秀08本6
摘要
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他们的思
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关键字
孔子苏格拉底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
正文中国的孔子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各是东西方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人”,一位是西方的“智者。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两位大家的道德思想,教育思想及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对其作出一定的比较。
首先我们看道德思想方面,孔子的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爱人”,积极地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正》)。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仁”的出发点就是承认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人,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孔子的“仁”人微言轻伦理思想,可以涵盖一切善良的品行,他提出的孝、悌、忠、信、恭、宽、敏、惠等许多道德规范,都从属于“仁”。在如何实现“仁”即道德修养的功夫方面。同时坚持处事要坚持“中庸原则”。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知识即美德”。他认为无知是万恶的根源。对苏格拉底而言,知识和德性是同一个东西。他将善与知识等同起来,他说,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通过将知识和德性等同起来,苏格拉底也就认为恶行或恶乃是缺乏知识。正如知识就是德性,恶行也就是无知。这个推理的结论使苏格拉底确信没有人会作恶无度或者明知故犯地行恶。他说,做错事总是不自觉的,是无知的结果。把德性与知识、恶行与无知分别划上等号,这似乎有悖于我们关于人的最基本的经验。当苏格拉底把德性和知识等同起来时,他头脑中考虑的德
f性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他而言,德性意味着履行一个人的功能。作为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一个人的功能就是理性地行事。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关乎个人,但各又有所不同。孔子注重人性的修养,苏格拉底注重个人知识的学习,将知识与道德挂钩,认为知识的渊博与否与个人德行成正比。
再看教育思想方面,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明学习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