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行障碍的成因与辅导
品行障碍主要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主要表现为对立违抗性障碍。心理工作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诊断:1起始于儿童期,表现为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无更严重的违法或冒犯他人权利的反社会性或攻击性行为。如: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教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等。2社会适应困难或不良,与年龄发展水平明显不一致,行为偏离常规。品行障碍儿童通常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感情,伙伴关系肤浅,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缺乏罪恶感、羞耻心、同情心和责任感。3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4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其他疾病。儿童品行障碍行为如能及早发现,适时干预,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有的可发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部分人发展成精神病,他们抑郁和自杀的危险性高于其他人。一、品行障碍的形成与生物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有关(一)生物学因素
f遗传因素在个人的行为模式中起重要作用。从临床观察发现,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记录者,其子女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不排除家庭影响)。近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与双卵双生子的共同犯罪率有明显差异,前者为35,后者为13,表明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遗传效应。生化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研究发现,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水平较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也较弱,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二)家庭、学校因素家庭成员残缺或关系不和、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缺乏爱、不顺畅的亲子关系、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是儿童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儿童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具有重大影响。社会学家研究结果显示:缺乏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这与少年犯罪形成有一定关联。家长娇纵溺爱、管教过严或放纵不管(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家长脾气暴躁、家庭成员有不良行为等是儿童品行障碍形成的重要成因;过分娇惯,过度保护对反社会行为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对国内少年犯罪原因调查研究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