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民国初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3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2概况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3结果: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4影响政治思想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图示解史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1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洲风格的裙子并行。
1
f2习俗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3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4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5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6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1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天津、上海等城市又出现了有轨电车。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3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4通讯工具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四、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1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