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田园风格成为了民众旅游的首选之地,农村自然风光游成为了美国民众旅游的风向标。二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地广人稀导致了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美国政府适时推出农业生态补偿计划。由此,将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其中部分土地被开发为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公众休闲游憩区,客观上推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1970年代开始,美国乡村休闲农场作为一科新型的乡村旅游形态,发展较快,到了1980年,仅美国东海岸就有1500处休闲农场。休闲农场专为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体验游,拓宽了乡村旅游的范围。到了1990年代,美国乡村旅游区域开始向大中城市周边集中,在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周边开辞了大量的休闲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等休闲旅游区域,为广大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大大促进了休闲农业旅游的纵深化发展。美国乡村旅游类型多样,既包括浓厚人文色彩的田园、村舍、农业文化遗产等旅游项目,也包括旖旎自然风光的山川、河流、森林、湿地等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的活动也较为多样,既包括传统的垂钓、农业劳作,也包括新型的休闲运动、人文浸染。旅游者在休闲娱乐中同时体验自然风光,达到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目的。
功能复合型:日本模式。日本是世界乡村旅游思潮的发源地之一,日本将乡村旅游视为解决乡村人口空心化和过疏化的基本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其农业多功能性、乡村产业集群化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使得乡村旅游成为了集休闲观光、农业教育、农业体验为一体的多功能性的复合型模式。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使得日本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和过疏化较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工业的转移来提升农村产业集群的水平。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农业日益细化的分工为农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城市生活的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有着较多的向往。在196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近郊附近的观光果园、休闲农园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初模式。到1970年代,日本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专业化的农业观光农场和农园,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了1980年代,随着城市资本、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地开发乡村旅游和度假休闲建设兴起了热潮,各类大型的农业休闲度假村相继建立,典型的如北海道的农业综合休养基地。此时,日本乡村旅游由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