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
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
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
2,预习《定风波》,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f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
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生活:幸福美满外貌:英俊儒雅际遇:功成名就
47岁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
f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精品推荐强力推荐值得拥有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