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比较角的大小是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知识经验较浅,许多学生都会主观地认为“角的边越长,就越大”。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角的大小呢?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图形王国里发生了争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由于两个角都认为自己大(多媒体同时配两个角争执的画面)。假如你是国王,面对他们的争论,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用量角器量一量”,有的说“用三角板其中的一个角和它们比一比”,还有的说“把它们剪下来比一比”……学生们众说纷纭。我又趁机追问:“你们怎么只比角而不管边呢?”学生顺口说道:“角的大小和边长没有关系。”至此问题迎刃而解。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在“找方法”的过程中,逐渐感知,逐步理解。当新知呼之欲出时,教师适时进行追问,帮助学生形成了“角的大小与边长没有关系”的概念。三、以游戏为载体,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鉴于概念本身枯燥、无趣的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进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直接把可能性出现的规律告诉学生,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且由于学生缺乏亲身感受体验,对这些可能性存在的大小方式也不可能真正领会。鉴于小学生比较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摸球游戏”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大小。在摸球之前,教师可以把盒子里各种颜色球数目的多少告诉学生,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能不能摸到某种颜色的球,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趁机说道:“他说的是真的吗?我们一起来证明。”当学生实际摸球完毕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结果与自己预想的是否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这个教学课例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一定”“可能”“偶尔”“肯定”“不可能”等关于可能性概念中最为本质的词语对于“可能性”概念的理解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概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机械的记忆,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亲历、参与、体验概念的建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建构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利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责编黄春香)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