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未来的成长。(二)负相关温素彬,方苑(2008)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46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财务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的财务绩效影响为负。陈斌(2013)通过建立类似学习曲线的企业社会责任曲线效应模型,应用平行数据模型法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单位产出成本进行动态分析,得出结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三)不同利益相关者,相关关系方向不同
f蒋红芸,景珊珊(2011)选取医药制造业6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其20072011年间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证明社会责任履行的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一部分有利于企业业绩效的提高,而另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孟庆浩(2012)基于社科院20092011年公布的处于社会责任排名前100强企业的相关数据分析,提出企业对股东、供应商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会对财务绩效总体上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对客户和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降低企业的效益水平。陈薇(2013)从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视角提出假说,企业履行对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呈分化趋势,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研究已展开多年,早期的研究结果多集中于单纯正相关或负相关,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相关关系方向不同的结论。而从研究方法来看,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占绝大多数,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一个时间区间之内的相关关系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将采用面板数据,动态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二、实证研究设计(一)研究假设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其影响不断扩大,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传统模式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鼻祖Freema
(1984)给相关利益者的定义为:“可以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他所指的“个人和群体”是指“那些与公司利益相关或可以索取公司利益的群体,更准确的说,包括供应商、客户、员工、股东、当地的社区以及处于代理人角色的管理者”。
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引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到目前己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的主流思想之一。在企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