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职业卫生监测是以保护职业人群健康为目的卫生检测其实施职业卫生标准是控制职业危害防止过度接触保证和促进职业人群健康的重要“前期预防”措施本文结合《5GBZ12002职业卫生标准》和《5GBZ2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颁布回顾国际职业接触限值的历史及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发展历程思考《标法衔接》的某些改革的动向就检测方面特别是尘、毒的监测。国际职业接触限值的历史职业卫生标准是以保护职业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卫生标准如职业性有害因素则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在1883年德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一氧化碳的职业接触限值1916年南非提出了第一个关于矽尘的职业接触限值进入20世纪30年代德国、前苏联、美国更成为职业卫生标准的“领衔国家”其中备受关注并广泛认同的是美国工业卫生学会每年颁布的职业接触限值1。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实施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数十年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检测策略和检测方法。中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发展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化工作始于建国初期1956年国家建设委员会、卫生部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附录了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53项196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编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颁布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了92项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979年由卫生部、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和劳动总局联合颁布了新的版本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含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120项最高容许浓度其中有毒物质111项粉尘9项1。1992年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劳动卫生分委会于1992年第三届第一次劳动卫生标准审议会提示我国在“八五”期间研制的劳动卫生标准要提出最高和或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两个建议值2002年6月正式推出《5GBZ12002职业卫生标准》和《5GBZ2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其中提出了(TWA)测定2003年5月出版了由中国预防医学院徐伯洪主编的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检测方法》为日常监测工作提供规范性准则。1、毒物的监测在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监测中毒物的测定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空气检测中空气样品的采集是首要和十分必要的它决定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精密度重复性依赖于采样和测定两方面而在实际监测中相对样品的采集来说测定过程的质量保证已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完整的质量保证措施而且比较容易得到实施能够确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