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施工现场“文明工地”环境管理体系。
5、审查施工单位应对环境失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预案;适时检查施工单位对应急预案的物资储备状况;当施工现场突发环境失控事件时,监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施工单位实施应急响应行动。
6、监视测量的合规性评价定期对施工现场生产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文明工地”建设标准实施合规性评价,并在监理月报中予以记录。
12
f第二分部: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措施
一、施工现场主要危险源辨识施工现场是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高风险场所,危险源随时随地渗透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时段。因此要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首先要辨识施工现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以便对其进行评价和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危险源分类:(一)第一类危险源
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例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辐射能、生物能及其载体,天然气、煤气、氧气、乙炔等气体及储罐,火药、雷管、油漆、化学品、易燃品等诸多能引发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物资存放。
(二)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和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失效的各种因素。例
如物的故障(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性能不良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及判断方面的失误、违反安全规定)、环境因素的变化(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震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
(三)事故产生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以上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能量
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条件及限制措施遭受到破坏,产生意外的能量释放,使
13
f人体生命受到伤害、财产遭受损失、工作环境遭到破坏,发生事故。三、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第一类危险源是生产和生活中必然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也是
引发意外释放能量的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因此危险源辨识的关键是要充分识别出第一类危险源,加以约束和限制。而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失去约束和限制,发生能量释放的条件,因此识别第二类危险源是为了寻求制订事故发生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危险源的辨识一般是按场所部门的活动及生产过程的活动分阶段进行。(详见附表二)
(三)依据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件中规定的七类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均存在重大危险源的施工过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