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直接由皇帝任免;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2)汉朝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在中央,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中朝参与决策,限制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f(6)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增设军机处,此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有名无实,六部只是执行皇帝的诏令。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认识(1)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两对最基本的矛盾。(2)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地方权力不断遭到削弱(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制度)。(3)分权是削弱相权的重要手段。(4)解决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手段: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削除地主割据的物质基础等。
考点三:选官制度一.知识网络二.核心梳理
f三.思维点拨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有利于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二者选官标准的不同,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而科举制重视考试“分数”,从客观性来讲,科举制有利于社会一般民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
四.难点突破
(2)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④用人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2.监察制度:(1)演变:中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建设。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
f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必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感悟高考:近3年高考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