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创作的《全家光荣》《赤叶、河》梁寒光曲、《刘胡兰》罗宗贤曲、《红霞》张锐曲,尽管在题材上更注重表现英雄形象,但是在创作手法以及音乐构成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仍以《白毛女》的模式为主。主要表现为“话剧加唱”的创作手法贯穿其中,在音乐创作中加入民间歌曲或戏曲唱腔元素,以板腔体的音乐元素表现戏剧冲突的居多,这种创作局面直到《洪湖赤卫队》《江姐》的问世才、有所突破。二、《江娌》高潮再起继《白毛女》之后的十余年创作实践中,中国歌剧进入了丰收期,这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如《洪湖赤卫队》《春雷》《红珊瑚》《刘三姐》《柯山红日》《江姐》、、、、、,其中《洪湖赤卫队》《江姐》两部作品产生的影响最大,一时出现“人人争唱‘洪湖水’、,处处都闻‘红梅赞”’的盛况。创作于《洪湖赤卫队》之后的《江姐》更加成熟,更具有代表性,它是继《白毛女》之后中国歌剧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江姐》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首次在北京上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剧本的主要素材来源于长篇小说《红岩》,这部小说曾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的情节、人物深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所以在这部小说基础上改编过来的歌剧,从剧本内容上本身是颇受欢迎的。整个剧的编排,以江姐为主线,成功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嫉恶如仇、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刻画也恰到好处、入木三分。在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采用四川民歌音调素材为主要基调,由于剧情本身发生在渣滓洞,选用四川民歌基调,使这部歌剧更具有真实性。在此基础上,作曲家广泛采用川剧、粤剧、四川清音、京剧等戏曲,将这些戏曲音乐元素与歌剧形式如重唱、合唱有机地结合,如在第二场江姐唱段《革命到底志如钢》将戏曲音乐板式结构运用其中,,恰当推动了戏剧性发展。江姐成套的抒情性唱段,反面人物的音乐编配上也有所突破。旋律线条更加丰满,不再是一个音调一个人物,而是在整个基调上产生了变化,使整个音乐更加丰满,交响乐队的有效利用,增添了气势上的宏大,使整个音乐显得辉宏壮丽,更增添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力度,使音乐的戏剧性张力得以加强。旋律朗朗上口,为广大观众喜爱并传唱,这些无疑都是《江姐》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江姐》突破了《白毛女》“话剧加唱”的固有模式,在民族歌剧宣叙调的写作上给予了更多的探索,并为以后民族歌剧的发展开拓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