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桑爱民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18期
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0多年过去了,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很大,但问题仍不少,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淡化了教育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培养志存高远的人才的教育观。笔者认为,教育要讲人的发展和解放,但更要讲理想、道德和信念,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读书应该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一、办学需要志存高远、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多元化、行为方式自主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教育一度被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主流文化湮没于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学校教育成了考试教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办学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过分宣扬西方国家的个性解放、个性张扬以及对享乐和物欲追求的极端个人主义文化,青少年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个人利益追求而不惜牺牲他人甚至社会规则的价值观。“为谁而学习”的问题成为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和追求的人,失去了前进的强大动力,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对未来一代甚至几代人发展责任的期许。
教育始终伴随并促进着人类的传承与进步,聚焦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引领社会文明、塑造人类性格、创新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始终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设计的。而学校,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系列化的特点仍是其他任何机构无法替代的。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了未来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理想信念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精神教育都是知识教育,以情感、意志、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教育最有价值。而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