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词律
【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词律,内容主要有词的分类、押韵、平仄、对仗等。学习本章,要使学生了解词的基本格律,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词律的能力,如会分析词的用韵情况等。为词的研究与词律的研究打好基础。【基本概念】曲子词长短句词调词牌词谱小令中调长调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阙通押互押一字豆扇面对【基本理论】词是如何分类的?词的用韵情况怎样?词的平仄有何特点?词的对仗与近体诗的对仗有何不同?【重点难点】词调词牌词谱一字豆扇面对【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配合音乐曲调而产生的新型文体,有着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的产生和兴起,离不开音乐。由于对词配乐方式理解的不同,词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词学界的意见也不尽相同。唐五代至宋初,词被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后来又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等名称。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学是先有歌词诗,然后由音乐家根据作品内容配上相应的乐曲;这就是“以乐从词”,它是以歌词为准度的。唐代新体音乐文学词,则是音乐家创作了乐曲,然后由文人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制作歌词;这就是“以词从乐”,它是以音乐为准度的,故称“倚声填词”。中唐词人刘禹锡(刘禹锡不应算词人,应为诗人)根据当时流行的乐曲《忆江南》作了一首词: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作者注明,此是“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于是形成了这样的长短句。依曲拍为句即是倚声填词。只有精通音乐的词人如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李煜、韦庄、柳永、秦观、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张炎等才能作到倚声填词。他们之中的一些词人还可对流行的乐曲加以改制,或自己作曲自度曲,而所配的歌词力求声韵与音乐的和谐,所以歌妓演唱起来特别谐婉。自从词体在宋代盛行之后,一些不谙音乐的文人也喜好歌词创作。他们不能倚声填词,于是便以著名词人的作品为范本,模拟其声韵格律。温庭筠十四首《菩萨蛮》是范本,后来文人填词,便可不再根据此调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去审音配词,只须根据范本每字的平声或仄声和用
1
f韵规则去填写即可。元稹《乐府古题序》说:“歌、曲、词、调,斯皆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所谓“由乐以定词”,是指先有乐曲,然后依据曲调配上歌词。这叫做“倚歌”或“倚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