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矩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矩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四边形中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第一节课,这是四边形部分十分重要的一节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从知识技能上讲,它既是借助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平行四边形基础上的扩充,又是下一步研究正方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从思想方法上,通过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渗透了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2、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引入矩形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矩形的性质,教科书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2)矩形的性质;(3)由矩形的性质延伸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考虑到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节课略作调整,主要完成(1)、(2)两部分基础知识的探究和落实,并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内容(3)放在下个课时解决。3、学情分析普通班学生,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两极分化加重,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要注重分层。二、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本节课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的引导、参与为依托;以学生的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为主线来构建教学模式。2、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内容上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在形式上突出知识形成的因果关系;在手段上突出多样化和直观化的特点,在问题的设置上注重从易到难的梯度,在课堂评价上注意分层要求。3、具体说明
f本节课采用“情境引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首先从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入手,借助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用多媒体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给学生直观的形象,并以此让学生体会矩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之后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说出猜想,并进一步加以推理论证,从而归纳出矩形的性质;然后利用矩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最后通过反馈练习对学生的基础落实情况做出量化评价。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