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八十六字较清晰,为秦刻石最可信的一种。被誉‘无上神品’(杨守敬跋语)现保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还有些刻石现能见到的是后世翻刻本,它们的艺术价值,比原刻拓本已相距千里了。二、程邈为秦下灶(今陕西省西安南)人,也有说他是下(今陕西省渭南东北)人。程邈在秦曾担任过职位低微的狱吏。传说他善作大篆,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囚禁在云阳监狱里。在狱中,他深感当时官狱公牍文书繁多,用小篆体书写多有不便,需要有一种简易的字体在秦代,隶书的出现与被广泛运用,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也是我国古代文字、书法艺术方面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程邈所“造”的隶书,虽然是一种比较简捷、草率、自由,而又未完全摆脱篆意,还没有后来隶书那样特有的波拂笔画的字(书)体,但它毕竟是一种崭新的字(书)体。写的艺术效果。秦隶,是小篆的变法,它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字对社会生活的实用性,而且对篆书也是一种解放,为这种书体的发展开辟了心的艺术天地。在当时,隶书虽说还不够成熟、定型,但它的确包孕了汉、唐隶书,又是楷书产生的先声。它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应该而且必须肯定的。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里把程邈的书法列为“上上品”,还说:“程君首创隶则,规范焕于丹青。”现在,程邈的隶书作品我们是无法见到了,《阁帖》卷五所载的程邈书,殊不足信。但是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秦代墨写隶书简片,聊
f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给我们提供秦隶的具体艺术形象。这批秦简虽然带有明显的篆意,但已具有隶书的雏形了。这批简书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方折笔改变了篆书的圆转笔,结体上改象形为笔画化,写得自然醇厚,充满天真烂漫的情趣,较之篆书那种相对雕琢、拘谨、整齐、穆肃之书法,可说是个大变化,使人耳目一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当乎自然”。秦隶,就具有这种“自然”的艺术风格。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承隶的面貌。宋代《淳化阁帖卷五》收有程邈的真书《天得帖》五行四十六字,疑为后来好事者伪托。三、张芝张芝(?-约公元192年),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属甘肃省)人。张芝在我国古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他在我国草书艺术发展史上起过卓越的作用,是一位“开一代草书之风”的大书法家,被后人尊为“草圣”。张芝幼年好学,年轻时高尚不仕,朝廷以“有道”之名征召,不就,故人们喜称他为张有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