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关于增强师生校园归属感提案
前言:
归属感,或称隶属感,隶属,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2.是佛洛姆E.Fromm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大学校园作为学生离开父母后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是其不断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课堂,也是为国家培养知识型与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以建立和不断加强南审学子对我校的归属感,在学生的成人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如何提高我校学子对南审校园的归属感,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从校园归属感入手,对南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实际收回100份。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有62以上的学生提出缺乏校园归属感,28的同学不愿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近13的学生则存在较为强烈的孤单感,35的同学出现忧伤、抑郁等不良情绪时没有适当的情绪排解方式。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显示,我校的独生子女占到总人数的74。而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从小受到父母过度宠爱,自我意识过强,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的特点,致使出现了一些诸如宿舍关系僵化、班级凝聚力差的现象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大阻碍。2.校园生活环境与家庭环境造成的落差,加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住校,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尤以低年级为主)难以适应住宿和集体生活。生活上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的积极性。3.学校评价体系的偏向单一化,这与90后大学生追求多元化价值观的心理背道而驰,致使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难以得到肯定。不可否认,随着我校综合素质测评的开展,校方在这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创新,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这种测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由此可见,这样的改变已成趋势。4.学校方面对校园归属感建设相关制度与配套政策不完善,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校方很多好的想法往往流于形式。如我校虽然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起了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学生工作系统,同时也在各级组织中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但是这些组织和部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也存在到课率不高,同学听课不认真反应不积极等问题。
正文:
f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