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诚信看成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夫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人若无信则寸步难行,好比大车无小车无一样,无法立足和行走。《论语》记载:子张问行,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夫子认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信任,即使在蛮荒蒙昧之地也能畅通无阻。言而无信,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难以顺利通行!在孔子看来,诚信是人行事通达的凭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千百年来,孟信买牛的故事广为流传,“暮夜却金”的佳话不绝于史。“诚信农妇”武秀君、“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鸡蛋哥任庆河、“油条哥”刘洪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诚信永远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
(二)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
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论语颜渊》里记载着孔子和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治理好国家的三大要素是充足的军备、充足的粮食和政治上民众的信任,而民众对统治者的信任又居于这三大要素的首位。管子曰:“诚信者,天下之大结也。”诚信是维系人心,淳化民风,引领世态的关键。《左传》以“信”为“之宝”,为“民之所庇”。国家要长治久安,为政者必须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若损信于民则国必乱,失信于民则国必危。历史是一面镜子,商鞅立木为信,一诺千金,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名扬后世;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身死国亡,遗恨千古。
(三)诚信是商业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着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但对人们合理的正当利益追求也决非一味的排斥和谢绝,只是提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对利益的追求要求持节制的态度,反对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利,反对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不择有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事实上,讲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