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2009级张征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其理论来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基本问题,重点探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在中国的现状。【关键词】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
一生态补偿的定义和必要性(一)生态补偿的定义生态补偿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德国1976年开始实施的E
griffsregelu
g政策,美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湿地保护No
etloss政策等都体现了生态补偿原则,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些可以看成是生态补偿的起源。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如Cuperus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对在发展中对生态功能和质量所造成损害的一种补助,这些补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或者用于创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毛显强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总的来说,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献中生态补偿通常是生态环境”加害者付出赔偿的代名词而90年代后期以来,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一种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到今天,生态补偿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一种补偿,它也包括对环境正面效益的补偿,涉及的范围也不是单纯的项目建设,它包括到政策、规划、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尽管生态补偿的定义没有统一,但其基本理论来源是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外部性问题,使资源和环境被适度、持续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均GDP增长接近10。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付出巨大环境代价基础之上的。目前,我国生态安全居国际倒数18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影响着4亿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我国2009年的森林覆盖率为203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流失土
f壤50多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