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汉族聚居区到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到处都有流动人口的足迹。可以说,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凡是有条件、能赚钱的地方,都有流动人口出现,这些流动人口大多是亲戚朋友介绍,或当地在外地已有就业门路的民工所带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流向。流向的稳定性也表现为流出地与流入地具有相对集中性,且大多数是从农村流向大中城市,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2)流动人口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中国流动人口在时间上的分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流动的高峰期有一定的周期性。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期间,数以千万计的民工、数百万放了寒假的学子、远在异地各条战线的人员都纷纷返乡。春节过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又返回去。这样的周期性的“流动人口潮”一年高过一年。此外,在“五一”、“十一”、暑假等重要节假日,社会型、文化型流动人口也大量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二是流动人口在外滞留时间日趋延长,大有扎根趋势。上海市的流动人口中,49滞留已超过半年。北京市的暂住人口中,滞留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
2
f占24,至6个月的占21,3半年至1年的占31,年至3年的占16,13年以上的占7,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说是没有北京市户口的“老北京”了,在一些流动人口的聚集点,甚至已形成了他们的自成系统的多功能小区。
北京市流动人口留城居住时间比例图35302520151050三个月以内三至六个月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三年留城居住时间三年以上
百分比()
(3)流动人口的构成首先从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来看,一般说流动人口以男性居多,但在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中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据“四普”统计,在2135万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性别比为1222,比普通登记的总人口1066的性别比高出15个百分比。1994年11月10日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调查中,男性占635,女性占365,性别比为17362,远高于常住人口性别比10702的水平。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流动人口中,不同职业对吸引不同性别的务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对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并未形成多大影响。仍以北京市为例,在建筑工地上的流动人口,男性占984;在各类市场的流动人口,男性占58;而居住在家庭户中的流动人口,女性占636其次,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一般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而且,今天的流动人口与过去相比,则表现为“两头更小,中间更大”的状态。过去暂住人口老人、小孩(指14岁以下和60岁以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