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二、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安排课时。
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
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
高中阶段应以独立研究、探索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主;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较差,硬件水平跟不上的地区,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将是困难的,不能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课程考虑安排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等内容,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的课程。
而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科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间的整合,进行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比是计算机的硬件部分,而课时就是计算机的软件部分,是计算机的灵魂,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转。
教学的改革,也要课时的合理安排,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每周一个班最少要开两节课时的课程,并且最好能连堂上两节课,对学生的掌握和巩固知识,或
f开展课题研究等对知识的衔接有很大的帮助。我这次参加的全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研讨会活动中,广东省碧桂园学校的
李娅老师在《利用因特网开展非典问题学习与探究》一课中是这样安排整节课的时间。
教学过程所用时间创设情景,引入探究主题。4分钟师生讨论,确定探究范围。4分钟网上试搜,确定探究课题。6分钟运行调查表,系统做到师生互动。5分钟提出要求,布置探究任务。3分钟网上搜索,整理材料。12分钟下课前小节。6分钟一节课下来用的40分钟,感觉到如果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程,学生进行练习、讨论、老师点评、学生演示、老师小结等,时间都非常紧,有点赶鸭子上路的感觉。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课要改革,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三、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1、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
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
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
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
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