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超过4万人,每年培养2000多名生物学博士生。在国外有10多万名中国留学生从事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专家统计,在《自然》杂志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刊登的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中,有25是由华人完成或参与完成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世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生物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随着跨国公司向中国的产业转移,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迅速发展。研发一种新药往往需要耗费十几年时间,平
f均费用至少10亿美元,但每年推向市场的新药却是寥寥可数。在这种长周期、高成本、高风险的情况下,全球的新药开发商们为了能在短时间、低成本的条件下拿出新药,就必须把新药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前期工作外包。全球范围内大药企都在大幅度削减研发部门,2011年,全球CRO市场规模达到380亿美元。中国医药研究的成本只相当于西方的10,CRO市场机会巨大。生物产业国际合作积极推进,中德签署了生物技术合作框架协议,贵州以小油桐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等一批中德合作项目签约。一批中古生物技术产业化合作项目开始实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与美国PATH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签订了乙型脑炎项目国际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2006-2025年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将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4、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世界生物产业目前处于初始阶段与快速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生物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较小,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历史经验也证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长期是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发展的历史契机。利用好这一战略机遇期,加速发展,中国完全能够成为生物产业强国。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生物产业的需求潜力巨大,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例如,中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需求增长很快。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45,其中生物医药年均增长率高达30;2008年至今,生物医药行业逆势发展成为金融危机下的最大亮点,是主要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0年9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为生物柴油进入车用市场打开了通道。2010年11月初,B5生物柴油调和燃料开始在海南省澄迈、临高等县12家中石化旗下的加油站试行销售。这标志着生物柴油终于进入成品油销售系统,这奠定了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