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在这七种颜色的光中,红、、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答案】折射;绿
命题立意:光的色散
解析: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现象及色光的组成。太阳光属于色光,当经过三棱镜后,由于光的折射现象而发
生色散现象,自然界中的色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答案:折射;绿。
252017广西(6分)如图14
甲是“探究
224
f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1)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便于确定像的。(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3)记录蜡烛B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s如图14乙所示,是cm。通过多次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选填“相等”或“不相等”)。(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选填“虚”或“实”)像。【答案】(1)大小和位置;(2)相等;(3)755;相等;(4)不能;虚命题立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1)选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透光,既可反射成像,又可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大小和位置;(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目的是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能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记录蜡烛B的位置,用刻度尺在白纸上测得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s读数需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所以是755cm;多次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目的是验证像的虚实,根据实验可知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这是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2017广西如图1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答案】A命题立意:光的现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光的传播产生的现象。对选项A,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所以对选项A
符合题意;对选项B,水中倒影是因为光的镜面反射形成,所以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对选项C,放大镜把字放大,是因为光的折射形成,所以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