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可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四端“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不过,孟子所说的教育主要在于“反求诸已“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在教学思想上,孟子主张坚持标准,主动自得。“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是讲标准、规矩;“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这是强调为学贵在主动自得。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也提出了“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以及“盈科而后进”等思想。
3、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人。《劝学》篇较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以及“教使之然”的结果。由此肯定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蓬能长直、白沙变黑、香芷发臭,均是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现象的启示就是:“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途径是坚持“德操”。《劝学》篇也提示了学习上的一些规律,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即是说,学习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完全超过前人。另外,《劝学》篇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
2
f法,例如,“积善成德”、“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学莫便乎近其人”、“好其人”的思想,等等。
《性恶》篇专论人性问题,集中批判孟轲的“性善论”,系统地阐述了荀况自己的“性恶论”的基本主张。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涂之人可以为禹”。孟子主张只要扩充人性中原有的“善端”,即可成为“圣人”;而荀子强调人的本性中虽无“善端”,但有学习“礼义”的能力。既然“仁义”的能力。既然“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那么,涂之人也当有“可以为禹”之可能。但是,可以为禹,却未必能为禹。“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变可能为现实,关键在后天的努力。所以,荀子鼓励、告诫人们要“伏术为学,专心一志”。
4、《礼记》《礼记》又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礼记》详细记录了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对古代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乃至妇幼教育等,均作了全面总结,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礼记》中的《学记》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也包含荀子的思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