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后洋中心小学戴小燕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人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它们不可避免地对小学生产生影响。据调查,当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思潮的诱惑,“超前消费”意识的影响,黄色文化的泛滥等对小学生都存在着威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养成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就为他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相反,如果在这个时期放松了对学生思想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则将影响他今后一生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他人的安全。人所共知,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赛、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过去人们认为新技术革命主要是智力的开发,着重于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则普遍认识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不可忽视。人们常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是大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用生动的语言表示出来,充分说明德育起导向作用的重要意义。今天的小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基本保证,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形式的迫切性。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题研究的目标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培养途径、方法。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途径及方法。小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本次研究以行动研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