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散文的教学方法
散文的取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行文的跳跃性大,因此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往往捉摸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更不易领会他的艺术特色,从中概括出他的思想内涵。一般来说,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写基础之后,再进行散文教学比较合适。为什么呢?我认为散文多是形象化的语言,蕴含着艺术形象,并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能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按照散文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散文教学的有利条件,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散文教学的方法,除了利用各类散文有关的记叙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小说教学、诗歌教学的方法以外,还要从散文的特点出发,着重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一、要把握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散文的题材广泛,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大至国内外风云变幻,小至涓涓细流,绵绵细雨,都可信笔挥洒,点染成篇;表达方式灵活自由,论人、论事、摹景、状物,抒情、议论,灵活多变。但散文无论题材是多么广泛,无论表达方式是如何多样,我们在教学时还得抓住“形散”的另一面,也就是“神不散”,所谓“神不散”是指散
f文线索集中明晰,脉络一线贯通,紧扣中心。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指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鉴赏散文最重要的一步。如《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门——漫步小径——荷塘月色——忆采莲——回家”的顺序来写,核心形象是朦胧静谧美的“荷塘月色”!读散文,首先要抓住它的“神”,准确的抓住了“神”也就是抓住了中心,理解了内容。怎样才能抓住散文的“神”呢?散文中有的语句有揭示全篇主旨的作用,它好似于理解全文的钥匙,这重要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了“文眼”便捕捉住了散文的“神”。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开篇就点出了“我和父亲不想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了这句话,文章提示的人生哲理也就显而易见了。二、让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首先,要分析散文的意境美。“意”,是指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色彩,“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