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学生思想的野马才能驰骋起来,与作者产生共鸣与融通,从而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例如在学习《翠鸟》二、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说“我从‘像箭一样飞过去’感受到了翠鸟行动的敏捷”;有的说“‘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也说明了翠鸟速度非常快。”;“还有呢‘一眨眼’和‘疾飞’这两个词也说明翠鸟的动作迅速。”;“我还感受到了翠鸟捉鱼非常专心,从‘一动不动’、‘注视’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来。”……“理解精辟,真了不起!那你们能把自己的这些感受送进课文的朗读中去吗?”立刻学生的小手便如林
f般举起来。由于这些理解和感受不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因此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明白,任何“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都是正常的,都可能发生在“这个”课堂上。实际上,我们很难预料的都是一些学生提出、或暴露的具体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就应该凭借自身的教学底蕴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灵活地处理这个“事件”,使之成为这些学生发展(甚至是全体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为什么英法联军在抢夺、烧毁圆明园时没有遭到抵抗呢?”“这是个多么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呀,你提得太好了!那其他的同学你们知道吗?”我连忙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我知道。我以前看过书,书上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皇帝带着一些官员早就逃走了。”接着还有一个学生拿出了一本《国防教育》书,其中有《勿忘国耻》和《奇耻大辱圆明园》这两个章节正好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啊!而这却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马上改变原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之后重新谈感受。自然,学生便有了对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痛恨,也有了发奋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使祖国变得更强大,不再受欺负的愿望。这样一来,重难点内容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突破。
f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追求个性化的阅读。传统阅读教学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屡屡可见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用自己的思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