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标准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
1、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3、了解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中的“诗眼”。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
诗歌当是语言的艺术。严羽说“诗有别材”。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二)知识新授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一“滴”,写出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暗”,写出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