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作者:付建舟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清末民初,中国散文文体发生巨大嬗变,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应用性散文文体严重衰退,文学性散文文体也今非昔比;而近现代散文文体如严复、章太炎和章士钊等人的“逻辑文体”,谭嗣同、梁启超的报章体,用作人等人的美文文体,林语堂等人的“小品文”文体等,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传统散文文体,并在文坛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散文文体;现代散文文体;嬗变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8106
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处于主导地位,然而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涌入,情况大为改观,我国散文文体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时至今日,虽然不乏一些零星的研究之作,但一般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研究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就十分必要。
散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概念,也是一种十分棘手的“文学”文体。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像诗歌、小说、戏剧戏曲那样明晰。我国古代,将不押韵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都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以与韵文、骈文相区别。
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基本形态
中国古代应用性散文文体比较发达,文学性散文文体也比较发达,而且种类多样。历时地看,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包含哲学、政论文和史传文章在内。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孟子》《庄子》;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两汉散文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以来,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以拟古为主”的“七子”之作,后有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的唐宋文派。清代散文则不同,它把文学性散文与应用性散文融合在一起。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表现,其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进行了总结,他把散文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古代散文文体的源头是《易》、《书》、《诗》、《礼》、《春秋》。一般认为,论、说、辞、序发端于《易》,诏、策、章、奏发端于《书》,赋、颂、歌、赞发端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