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wwwikao360com(i考网)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C2A3B4D5C(解析:第1题考察词语运用,第2题考察对仗句式的应用,第3题考察语言运用得体,第4题考察篇章结构的衔接,第5题考察图文转换。)二、文言文阅读(18分)6B7B8(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若”“脆怯”“足”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亟”“谋”“知道”各1分,语句通顺1分)9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1点2分,2点3分,3点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3分)(1点1分)(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分)(2点1分,3点2分,4点3分)(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定乎内外之分(2)春与秋其代序(3)不霁何虹(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6分)13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4分)14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4分)15“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6“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6分)17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6分)18“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