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是化学变化,无是物理变化
3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温度最高的是外焰。4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5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蜡烛受热气化后的蜡烛蒸气。6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7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8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9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10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11左右盘放对的时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盘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12玻璃棒的用途: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时搅拌防止液体飞溅13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时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1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1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16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17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利昂的排放引起、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18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
f排空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19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20氮气做冷冻剂、保护气、超导材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21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
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