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思维与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绝对观念”;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心外无物”;“唯我论”辩证法:普遍联系,变化发展,承认矛盾;主张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而上学:彼此孤立,静止不变,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恩格斯把物质运动区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建立了科学的物质范畴,从而科学的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的方法论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哲学上把事物从肯定阶段出发、经过两次否定达到否定之否定阶段这样一个过程,叫做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表明,事物的发展从形式上讲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认识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的普遍道路和总规律。劳动资料生产力系统劳动对象社会经济机构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f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国家的对内职能:第一,政治职能。第二,经济职能。第三,社会管理职能。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