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
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疏密状况的不同;估算高度时要注意等高线值和等高距的大小。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结构上由浅入深,说明了几个概念: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要求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动画或图片资料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础知识。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
形态特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
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
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f教学难点: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法、读图提问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共计2个学时,本堂课为第1课时
八、课型
新授课
九、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寻找宝藏:给出宝藏图,以寻宝的方式导入主题“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藏宝图(即一幅等高线地形图),思考藏宝的位置
设计意图设置寻找宝藏的情景导入,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学习过渡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答疑解惑:通过区分藏宝图中最高峰的海拔和实测高度,进一步区分两个概念在这幅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线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