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批评视野看《金锁记》
汉语言文学0901班易玲珊
【摘要】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价值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很多层面上都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张爱玲对那种新旧时代交叠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也非常深刻在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始终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调。本文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曹七巧进行解读,探寻作品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动因,透视作品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精神分析理论;变态心理;七巧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护犊心理
曹七巧最彻底地承受了旧时代妇女的不幸,最彻底地集中了旧时代妇女的心里负重,也最彻底地将一切不幸与负重报复于她所能报复的一切人。将曹七巧作为中国家庭关系‘被食、自食与食人’循环链中的一环来考察,这一形象有着深刻的意义。可以说张爱玲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进行解读,但对其的研究只是集中在几部常见的小说上《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花凋》、《金锁记》、《半生缘》以及《茉莉香片》等,都是以精神分析学派的性欲理论、“力比多”“本我”“自我”“超我”压抑意识和潜意识、俄狄浦斯情结等层面来解读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曹七巧、葛薇龙、梁太太等人物。并且把张爱玲的苍凉和冷漠表达得丝丝入扣,震人心弦。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应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一、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曹七巧
作为傅雷笔下“文坛最美的收获”,张爱玲在创作中强调人的非理性的一面。精神分析的始祖弗洛伊德提出了经典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他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本能欲望,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一味追求自然本能的宣泄和满足。“自我”代表理性,“超我”遵循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这三部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因而时时相互矛盾,冲突。“自我”作为中介,不得不处在本我的驱使,超我的谴责,现实的限制的夹缝中而陷入艰难的人格困境。在《金锁记》中,这种人格困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七巧这样一个备受压抑而扭曲的灵魂,三十年来,七巧“带着黄金的枷”亲手把自己的爱情和亲情送进了坟墓。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则充当了试图调和这种冲突的力量。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就会导致人格分裂和异常,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七巧正是这样一个本我受到极度压抑但又达不到超我水平终于走向人格失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