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晋人笔法”论
笔法是学书的关键,有关笔法的论述自古就被视为秘笈。为了获得或秘藏笔法,钟繇有锤胸盗墓之举,书圣则要儿子“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因此,到了宋初,按苏大学士的说法,“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于是魏晋笔法或晋人笔法就成了后世书家的话题。1.“绞转”决非“晋人笔法”何谓魏晋笔法或晋人笔法?邱振中教授在“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1】一文中,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笔毫与笔杆的相对扭转”形成的“转笔”又称作“绞转”,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地变换,点画的丰富性、立体感都来之于其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这便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晋人笔法’”。邱教授文中有一个重要理念,似乎笔毫的空间运动形式越齐全,笔法就越丰富,点画越有立体感和艺术魅力。这是认识的误区,如果运动样式是多多益善,就无须强调要“中锋用笔”了。绞转与无绞转两种转笔的本质区别不是锋毫着纸锥面的是否连续变化,而是绞转属于偏锋行笔,相反,无绞转的转笔(包括挫笔),是中锋行笔。在锋毫平铺于纸上之时,“笔毫与笔杆的相对扭转”,就形成了以笔管为轴心、以锋毫为径的圆形运动。不管在旋转过程中锋毫是否纠纽或弯曲,总体上锋毫每点与锋尖的连线都近似为径向,而其行笔速度的方向都近似为周向,它们接近于互相垂直,所以“绞转”式的行笔就是偏锋行笔。“丰富性、立体感都来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之说,也是不切实际的凭空想像。锋毫一旦着纸,就平铺于纸上,锥面也就不复存在了,何来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此时锋毫绕笔杆的转动,如前所述,其行笔属性是以偏锋为主要特征的。这很容易验证,只要书写时用指转动笔管,并认真观察此时平铺于纸上的锋毫,看看是否有锥面变动及其运动式样就是了。毛笔以“尖、齐、圆、健”为四德。好的毛笔四德俱全,不论以那一锥面着纸,都会有相同的书写效果。对于具有因着纸锥面不同而导至不同书写效果的毛笔,我想不会有那个书家去选用的吧。没有绞转的三维空间运动本身就式样丰富,再结合墨法的浓、淡、湿、润、枯的不同和速度的变化,点画质感的丰富性更是无穷无尽。加入绞转非但于丰富性无补,反因其固有的偏锋属性导至丰富中露出瑕疵与遗憾。至于立体感,包世臣曾经强调,欲达此目的,“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刘小晴先生说得更加明确:“古人作书,都贵用浓墨,以健笔蘸浓墨,则字沉酣有力,而富有立体感”【2】。就是说,立体感生于健笔、浓墨辅佐下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