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效的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是提高国家危机应对能力的有力保障。
(一)从理论角度来看,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治理理论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石
第一,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在矫正市场失灵问题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政府能力有限、掌握信息不全及部分官员“权力寻租”等原因,导致政府的个别行为可能不会永远代表公共利益。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可能不会满足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这充分表明,仅仅依靠政府是无法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目标的。政府在公共领域的作用也会失灵,而这正好为非政府组织施展危机应对能力提供的广阔的空。第二,1930年之前,受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市场处于资源配置的核心位置,而政府则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后,市场机制在搞活经济及提高资源配置率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市场垄断、失业人员增多、分配不公等问题的出现。市场在公共事务的应对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这便为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合理性前提。第三,治理理论主张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达到善治。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者的最佳状态3。治理理论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从社会现实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损失,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公共危机的治理是一种非常态化的管理方式。面对危机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和瞬间性,政府官僚化、常态化的管理方式可能无法灵活的应对这种局面。然而,非政府组织则不同。由于非政府组织没有繁杂的组织机构和冗长的决策体系,使其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决策方式动员社会大众,及时、快速的对危机事件作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对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与整合。另外,在实际的社会活动当中,在政府财政救助之外,非政府组织能够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对危机受难者进行及时集中的救助。降低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成本,减少危机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危害。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截止到2008年6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收到海内外各类非政府组织捐赠款物累计4674亿元。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首先,危机前,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