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遇到的朋友是能与自己在精神交流的合得来的“真”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发泄自己平时生活中的“郁闷”,远离现实中“俗人”的纷扰。成因:这样的大学生其实骨子里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他们眼里,自己在同伴交往中的感受最重要,一旦现实中遇到的同伴达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要求,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却很少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目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多,长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在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新环境中的同伴关系,过分维护自己,苛求别人,对他人的认识和
f评价往往带有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为自己的同伴交往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对策:悦纳自己,接受他人。对待此类型的大学生,要使他们懂得同伴交往的现实性与平等性,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评价他人的标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在与对方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因此我们不妨试着真诚地肯定对方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扩大自己交际圈,开阔自己的世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行为中,凡是利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均可称为助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以利人为生活目标者,称为利他主义。一个只专注于自己需要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心中装有他人,才能跳出自我狭小的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他人。
3、情绪型特点:在同伴交往障碍的四大分类中,情绪型包括的内容是最复杂的,它包括自卑、嫉妒、猜疑等一系列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同伴交往障碍。此类型的大学生通常不只单纯的怀有一种不良情绪,而是几种不良情绪混杂在一起,导致其出现较为严重的同伴交往障碍,如紧张、焦虑、不信任他人、嫉妒他人等等。案例:小H,女,大二,来自苏北农村,家庭条件较差,但同宿舍的几位室友家庭条件较好,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她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与嫉妒感,为了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吃好,穿好,玩好,她疯狂的打工、做家教,挣来的钱全部用来买名牌衣服和生活用品,而且经常借债买这些物品,一度被同学们誉为“购物狂”。频繁的打工影响了学业,上个学期的考试她有两门补考,一门重修。她在访谈中坦诚的说,自己根本控制不了买东西的欲望,每当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生活幸福的样子,她就感到心理不平衡,怀疑别人都看不起她。成因:自卑情绪。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表现为自我评价低,缺乏安全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