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分期:早期,进展期,恢复期五、检查:血象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减少<09CD3、CD4、CD8明显降低
第六单元
一、病原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f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病菌在体外能形成自溶酶我国以A群为流行菌株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2、传播途径:飞沫3、流行特征:冬春季多。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三、病机和病理1、病机:抗荚膜多糖抗体是主要的杀菌抗体,有群特异性。引起脑膜炎和暴发性脑膜炎的物质主要是:内毒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是细菌系列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2、病理: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坏死和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有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病变以软脑膜为主。四、表现(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2、败血症期:皮肢粘膜瘀点瘀斑,早现于眼结膜和口腔粘膜。3、脑膜炎期: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二)暴发型——多见于儿童高热、瘀斑、休克、呼衰1、败血症休克型:高热,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缺如。脑脊液清亮,细胞数正常或增加。血培养2、脑膜脑炎型:中毒症状精神症状昏迷3、混合型五、诊断: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血WBC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特异性荚膜抗原脑脊液涂片镜检六、治疗:1、普通型:首选——青霉素2、暴发型:大剂量青霉素钠盐。不宜应用磺胺预防——可用磺胺类
第七单元
伤寒
一、病原学:伤寒杆菌,属沙门菌,革兰阴性,有鞭毛,能活动。含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体表(Vi)抗原。二、流行病学1、传染原:患者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三、病机及病理1、病机:伤寒杆菌的Vi抗原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f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2、病理: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增生反应。最显著特征是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病变部位: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慢性带菌者常见的带菌部位:胆囊四、表现(一)临床分期潜伏期3-42天,平均12-14天1、初期(侵袭期):第1周,起病缓慢2、极期:2-3周。高热,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3、缓解期:第4周。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警惕肠穿孔肠出血4、恢复期:第5周以后。排菌量最多的时期是第后第2-4周。(二)类型1、普通型2、轻型3、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