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节,德育资源缺乏必要的整合。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1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1)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唯分数论的观念,切切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当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2)发挥少先队、共青团、政教处等德育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比如:少先队可以组织“讲卫生”、“爱环保”、“文明礼貌从我做起”等主题日活动;共青团充分利用共青团员入团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政教处利用晨夕会、各种比赛、一日常规评定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只有这些中小学德育机构真正运转起来,通过日常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点滴积累,
f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性发展。(3)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