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爱德华埃尔加
作者:林幻奇来源:《音乐爱好者》2015年第03期
1957年是爱德华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自这一年起,学界和评论界开始渐渐重新评价他的音乐作品,彻彻底底地再释埃尔加,当然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进程。虽然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被人们真正遗忘比如他的两首交响乐、两首协奏曲、《谜语变奏曲》《为弦乐而写的引子与快板》和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TheDreamofGero
tius)常常出现在节目单上,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能入英国之外指挥家或演奏家的法眼。
虽然这不能一概而论,小提琴家海菲茨和梅纽因、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以及托特里埃(PaulTortelier),都演奏过埃尔加的作品。但这样的演奏家毕竟不多,而且也不会频繁地演奏埃尔加。推崇他音乐的主要还是英国指挥家们,比如亨利伍德(He
ryWood)、阿德里安鲍尔特(Adria
Boult)、兰顿罗纳尔德(La
do
Ro
ald)、约翰巴比罗利(Joh
Barbirolli)、马尔科姆萨金特(MalcolmSarge
t)。不过,人们拥护埃尔加成为音乐界的先驱还是大势所趋。他大部分的早期合唱作品助推了业余合唱社团的发展,对于大部分1950年代的听众来说,埃尔加是大英帝国桂冠上的明珠。
在埃尔加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戴安娜麦克薇(Dia
aMcVeagh)撰写并出版了他的作品与生平传记。只有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找到一丝关于他那充满忧郁的、令人尴尬的个性描述。从一身学生气的爱开玩笑,到残酷、挖苦式的嘲讽,甚至是直截了当的粗鲁,他的性格经历了电光火石般的转变。对于那些看透了他的“威风凛凛”(装腔作势)的听众们来说,埃尔加,或者说真正的埃尔加是一个充满了暴风般深邃热情的人,他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他因一些人或一些事在精神世界受到了无法磨灭的创伤。
在埃尔加十几岁的时候,他性格里的阴暗面还未展现出来。他的一些早期作品,比如第一版《弦乐小夜曲》的慢乐章充满了令人向往的温柔,这也即我们称为“埃尔加式”风格的本质。但是我们从他相熟的朋友罗萨波利(RosaBurley)这个最敏锐的观察者那里了解到,埃尔加曾经因为失去了一个职位而对他的父亲破口大骂,因为他认为是他父亲作为一个小生意主的身份妨碍了他获得这份工作。他早期的一些作品仅仅被英国中部地区一些地方性的乐队所演奏,伦敦的出版商对他根本没有兴趣。直到1889年他三十二岁那年,他才被邀请为来年的合唱节创作。他创作了一首音乐会序曲《傅华萨》(Froissart)。这首作品受到评论界与听众的好评,但是十年后它才登上了伦敦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