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一、填空。(14分)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1
f1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14、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15、课程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分为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6、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1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8、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19、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20、新课程整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