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论保护性耕作技术
作者:邢国芹关兴利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7期
摘要:文章明确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简要论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及作业效果、适应范围以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其优势,并提出了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效果;效益;优势
中图分类号:S341文献标识码:A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针对旱区缺雨少水,蒸发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新型耕作技术体系。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长期对耕地的掠夺性开发、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作物秸秆的无效焚烧和水资源的匮乏,致使现有耕地的养分急剧下降。耕层逐年加厚、土壤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产量提高困难,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必须改变人为给耕地带来的破坏,办法就是对土地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持我们的耕地能持续为人类服务。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1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
11传统耕作引发的不良结果由于深耕细耙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肥含量,使裸露的耕地表土加剧沙尘暴的肆虐,一方面是作业费用高,另一方面,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同时土壤沙化、水肥流失使粮食产量下降。依赖化肥维持产量的粮食生产,既造成了土壤的贫瘠,又影响了粮食的品质及产量。
12自然环境的恶化,要求人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近些年,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农业损失加大;降水减少造成连年的干旱,使河流干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资源短缺;大风扬沙天气增加,风蚀使土壤耕层遭到破坏,耕层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严重;在雨季,较大降雨形成径流,对耕层土壤产生水蚀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些是因为不良的耕作引发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避免或降低自然(或人为引发的)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13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耕地是有限的,人口是递增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