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哲学(24学时)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基本趋向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哲人的思想智慧,注意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教学内容: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有关专家总结了中国历史,发现动荡与变革时期,是人们的精神发生变化的时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为各门艺术提供最佳素材的时期。因此动荡出文学,动荡出艺术,动荡出辉煌的文化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夏金元时期都曾产生了辉煌的文化。而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思想的僵化,文学和艺术的衰退,文化的堕落。我们在这里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
f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