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口从地表看呈矩形状,尺寸约为7m×85m,深度约为8米。
4隧道溶洞坍塌冒顶处理方案
根据隧道地质勘察资料、塌方后现场无水涌出现象和开挖掌子面周边围岩情况,可以断定该隧道溶洞为拱顶贯穿至原地面的一个竖向无水大溶洞。根据“治塌先治水、治塌先加强”的原则,为了防止溶洞坍塌量变大,首要任务是治理好冒顶处地表水流;然后才对洞室内拱顶坍塌堆积物进行加固稳定,待松散物体凝结稳定后再清理洞室内坍落物,最后对坍塌之后位置进行监控,确保工程安全安全。41溶洞冒顶处地表水和雨水防治
地表水和雨水通过隧道流失使隧道顶部地面岩溶塌陷导致环境地质被破坏这也是造成隧道结构不稳定的原因必须对溶洞水体进行治理。对岩溶水的处理原则是宜疏不宜堵。处理方法如下:
1地表沉陷和裂缝处采用注浆填充和加固;在溶洞塌穴口上方周围15米外开挖截水沟,防止下雨后地表径流对塌穴孔周边土体冲刷和下渗而坍塌;
2塌穴口周边1米处开挖排水沟,并硬化沟底防止水流渗入,塌穴口上方搭设雨棚遮盖,雨棚落水缘处雨水要跌落排水沟里,防止雨水和地表渗水进入穴孔内造成塌落体再次塌落。42压浆固结加强支护,提高围岩承载能力
根据现场勘察发现坍塌体为一松散体承载能力极低且该段围岩为Ⅴ级,极不利于围岩的稳定,坍塌体还有继续滑落的可能。一旦再次发生冒落,将会后续隧道施工造成极大困难并且还将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此区域进行加固固结。
原设计支护类型为S5b衬砌,支护结构为:
fa、超前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外径φ42mm,壁厚35mm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上φ6加劲筋,管壁四周钻φ6mm压浆孔,小导管环向距离40cm,纵向距离225cm,详见图2。导管注浆参数为:水灰比1:1,水玻璃浓度为35波美度,模数为24,注浆压力为05~10Mpa;
b、初期支护:双层φ8钢筋网(间距20cm20cm),18工字钢(纵距75cm),24cm厚C20喷射混凝土。
c、复合防水层预留变形量10cm,350gm2无纺布,15mm厚当面自粘防水卷材。d、二次衬砌:45cm厚C25钢筋混凝土。
图2超前小导管示意
由于洞室内坍塌物已稳定,无须对堆积体进行封堵,坍塌处直接采用注浆加固稳定坍塌在拱顶部位的堆积物,使其稳定达到一定强度再清除拱内坍塌物。具体措施如下:
1)超前支护小导管注浆采用6mφ42mm钢花管,环向间距为30cm,纵向距离加密为12m。花管孔采用φ50mm钻头打孔,打孔时钻杆与隧道轴线方向的夹角控制为15,钻孔结束后掏孔检查,确认无塌孔和探头石后在安装注浆花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