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四)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的《长生殿》。(五)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f三、表演特性1、综合性唱、念、做、打)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美。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