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教育孩子要“疑罪从无”
场景:假设你某天带了一盒带小包装的巧克力回家,晚饭后你递给你学龄左右的孩子,说每人只能吃一块,孩子也答应了,随后你就没有再管。可当最后你临睡觉前,你清点巧克力时突然发现竟然少了一块,对此,你会如何猜测和如何处理?美好教育解答:在一个有学龄左右孩子的家庭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离奇”的失踪案,特别是那些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比如零食、好玩的东西等。此时,家长往往会惯性思维去问孩子拿没拿,特别是针对某些有过类似“前科”的孩子,但这样处理并不恰当。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犯错误比较关注,非常喜欢出现问题后,就立即纠正。如果孩子犯错误被家长看见了,理论上和在实际操作层面,怎么处理都相对简单,毕竟犯错误是孩子非常重要学习的过程。因此,孩子学会犯错误后,如何进行弥补和修正,比让孩子意识到少犯错误和多承担责任,那犯错误后的弥补和修正,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一种情况非常难处理,那就是父母没有看到孩子具体行为过程,或没有任何物证支持是孩子“犯错误”!此时,父母确实可以根据孩子以往的表现,甚至是孩子的身体语言进行判断,推测某些事情是孩子做的。可就因为看到某种结果,难道真的就质问或惩罚孩子?难道家长就不怕因此“误杀”孩子,而导致他们学会欺骗和撒谎?比如,就像你拿给孩子一盒巧克力,说只能吃一块,可后来你发现少了一块,此时父母最常见的做法是询问其他家人,看有没有吃。如果有人吃了,此事就算结束了,不会再和孩子提起此事。可当其他家人说没有吃时,虽然孩子多吃一块巧克力不算什么,但比较强调界线的父母就开始纠结了,生怕孩子不听话而多吃了一块,或藏起一块明天吃。当家里少了一块巧克力,也知道孩子事先及经过手,但缺少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比如,真有可能是无良商家少给一块,或可能是孩子玩时掉在某个角落,父母没有找到,或可能是孩子拿了,但他们真的是忘记了。当然,也不排除是孩子撒谎而想逃避责任。但无论是何种情况,由于家长并没有看到孩子吃第二块巧克力,孩子回答“不知道”都使父母难有后招!对少了一块巧克力的事情,核心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长自己身上!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过延迟满足训练,当父母把一整盒巧克力交到孩子手上,孩子怎么可能面对如此之大的诱惑而不动心?只要你不是时时盯着,就算家长反复叮嘱,孩子多吃一块绝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所以,父母让孩子做他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