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恒》卦中就说夫妇的情义要像日月四时的变化一样恒久,《恒》六五中记载:“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意思就是要求妻子从一而终,对丈夫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如《象传》所说“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还有《序卦传》中提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讲的就是夫妇之间的关系要恒久,终身不变。也就是要求夫妇关系稳定。总之,关键在一个“恒”字,《易经》中有“恒其贞德,妇人吉”这样的句子,也就是夫妻关系应该长久保持下去,不然的话就要遭到羞辱,为社会和丈夫所不容。由此可以看出,“从一而终”、“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开始萌芽。曾经有一些人根据《诗经》中的只言片语,认为东周时期,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是自由的,妇女还可以再嫁,没有所谓的“从一而终”的观念,而且到了汉代,还有妇女改嫁的例子,女人从一而终的观念是后来才有的。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首先,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合伦理道德的事情。其次,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在殷商末期,由于商纣王的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社会风气败坏。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吸取商朝末年的家训,对社会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夫妇之道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本来完善的社会制度,到了东周时期,逐渐被废弃,所以到了东周时期,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相对来说比较
f自由。再次,春秋时期郑卫、战国赵国中山皆为声色渊薮之地,有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即“此地为殷墟文化圈,流风余韵尚在”,“诸侯与周王室远近关系不同,实行周礼的程度也不同”3。对于以上这些情况,后代的儒学家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们比较向往西周的政治、伦理、道德制度,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中庸》:“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者说明了在春秋时期,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已与西周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了。其中在婚姻中的“贞节”思想已经淡薄,但是不能就说明在西周时期“贞节”观念已经完全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地变化,而《易经》中的独特的符号结构和广泛深奥的内涵对此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女子跟随丈夫居住:一夫多妻;妻子年龄应该小于丈夫;男女地位不平等,男尊女卑;婚姻不自由;抢婚习俗;贞节观念。《易经》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对人类社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