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智障儿童不良行为矫正
基本情况阿往,男,13岁,来自儿童保护中心。经医务人员初步诊断为中度智力残疾,表现为:言语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与人沟通,能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日常语言交流困难;能被动与人交往,理解能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督促和帮助。主要问题:案主有拽着衣领使劲勒脖子的不良习惯,常常勒得脸通红,经社工多日的观察统计,案主平均每1分钟出现一次以上行为;案主还有乱捡烟头吃的不良习惯;同时案主还有私藏垃圾,偶有看见喜欢的东西未经允许占为己有的不良习惯。社工介入工作内容:社工首先从拽衣领勒脖子的不良行为入手对个案进行介入。制定了行为处理流程。第一步,观察记录。1、观察案主,了解案主出现行为问题时的表现与需要。例如:发生行为时的时间、对象、原因、持续时间等。2、记录:通过观察,社工对儿童的行为发生频率发生时间等进行了系统记录。案主在没什么事做的情况下,平均1分钟发生1次拽衣领行为,在没人制止的情况下会一直延续,有人制止的情况下会立即停止。第二步:功能分析,即分析案主发生此行为的原因。由于案主所在的区内,活动范围很小,活动很贫乏。除社工每星期会下去开展23此活动外,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虽然社工为区内配备了一些球类,但案主对这些不感兴趣,极少参与玩耍。因此,案主的生活基本上是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对于一个正处于活泼好动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刺激的儿童来说,这样的生活异常枯燥。在缺乏外界刺激使得生活枯燥无味的情况下,案主显得内心困扰、焦虑,甚至觉得有压力,为了消除困扰、压力,打发时间,选择了拽衣服勒脖子这样一个自我刺激行为,通过自我刺激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第三步:行为处理,即寻找处理该行为的方法。案主拽衣服勒脖子的行为功能是寻求外界刺激,以缓解生活枯燥给其带来的内心的困扰、焦虑和压力。因此,社工制定了相应的行为矫正计划。决定寻找功能相同的行为来替代案主的不良行为。于是,一方面社工训练案主做家务(如打扫卫生,帮区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与区内工作人员协商多安排案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丰富案主的生活流程;另一方面,社工了解案主的需求和喜好,尽可能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的娱
f乐活动;同时,社工还采用负强化物,即案主如果出现不良行为的没有改善,社工就取消预订奖励给案主所喜欢的糖果、饼干,并慢慢将糖果和饼干撤出。
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