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长篇文学名著导读(一)
1《朝花夕拾》导读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初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少年时期,家道中落,祖父被拘,父亲一病不起。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辗转奔波。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意在以艺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月第一次以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后结成小说集《呐喊》、《彷徨》。鲁迅中后期的作品有散集《朝花夕拾》、《野草》,杂集《坟》、《热风》等,深入地剖析了各种社会问题,充满着韧性的战斗精神。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f二、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10篇。前篇写于北京,后篇写于厦门大学。这10篇散,曾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1927年广州“七一五”政变之后,鲁迅因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去中大学教职,在白色恐怖中又将这10篇回忆散汇拢,加写了《小引》和《后记》,编成一集,改了一个更好听的名称:《朝花夕拾》。三、思想内容
这十篇散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但是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
f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朝花夕拾》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鲁迅以小时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作品着重分析了“哭竹生笋”、“卧冰求鲤”、“老菜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批判这本孝子教科书“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对当时反对白话、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尖锐的抨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的无限生机、雪地捕鸟的妙趣横生,写出了无限的童趣。其目的是与枯燥乏味的读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封建的教育扼杀了儿童的天性,陈腐的教育内容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实际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否定。《五猖会》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批判了强制性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无常》中,作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